血细胞分析报告通用六篇

时间: 2023-11-01 05:56:47 |   作者: 全自动凝血分析仪

  骨髓检验报告的书写是医学检验专业学生《血液学检验》课程中很重要的内容之一,在常见贫血、白血病等血液病的诊断、协助诊断和疗效观察过程中,临床医师需要反复抽取患者的骨髓送血液科进行骨髓检查,每次检查后检验医师都要填写骨髓检验报告,供临床医师诊断疾病,观察疗效,直到患者病情完全缓解出院为止。因此,骨髓检验报告单的填写质量发展要求非常高,一份良好的骨髓检验报告单是骨髓细胞特征的全部再现,是检验医师骨髓检验技术和对临床资料综合分析能力的高度体现,检验医师不仅需要较强的识别骨髓细胞形态的能力,写一份合格的骨髓检验报告更重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骨髓检验报告的书写常感觉到很困难,为了上好这一课,笔者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结合学生实际与临床实际,对骨髓检验报告单的书写探索出了一套较好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在较短的教学时间里写好一份骨髓检验报告,并让学生通过骨髓检验报告单的书写,全面熟悉、掌握贫血及白血病等常见血液病的血象及骨髓象特征,学会分析骨髓象,掌握相关骨髓检验技术,并正确为常见血液病下诊断。现将教学方法交流如下。

  根据教材及临床实际,骨髓检验报告单的书写具有一定规律,但对初学者学生来说,要写好一份骨髓检验报告单确是一件十分艰难的事,为了让学生在课时数少的情况下尽快掌握书写技巧,笔者为学生总结出了一套骨髓检验报告单书写基本模板,供学生参考,要求学生按照模板要求认真分析骨髓象,填写不缺项。这样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有计划、有条理地去分析骨髓象,书写报告单,减少了学生走弯路的时间。

  一般情况下,就算是照着模板写报告,学生前几次所写的报告都一定会出现不少问题。如,常有一些学生在报告中没有描述成熟红细胞形态特点,血小板分布和形态,出现粒红比值计算结果错误,忽略第一条“取材满意、涂片染色良好”及最后一条“全片未见寄生虫及其他异常细胞”等。也会出现不知怎样描述异常幼红细胞形态特点和白血病细胞形态特点,难下诊断等问题。还会在报告文字描述中用一些口水话,写错字、涂改字等。因此,每次学生交来的骨髓检验报告,笔者都会认真批改,在报告上注明错误的地方,并把正确的答案也批在报告上。然后统计分析学生出现哪一些问题,某种问题出现人数有多少等情况。在下一次的课堂上,笔者就会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一一讲评,对学生每一次的进步都给予表扬。而且,每一次讲评都做到讲深讲透。

  这一条有的学生会不写,他们都以为没必要,但笔者要求一定要写。因为这一条包含的意义在于检验医师应该首先检查临床医师送检的骨髓片是否是成功抽取的骨髓涂片,如果取材满意,才有对骨髓象做多元化的分析的价值。随后检验医师对骨髓涂片要进行瑞特染色,染色良好的片子,骨髓细胞形态才好识别,才能够有效分类骨髓细胞。因此,这一条的书写,可提醒学生要重视以上问题,对初学者来说是必须的。

  粒红比值是指检验医师所分类的骨髓细胞中全部粒系细胞数除以全部红系细胞数所得的值,这个值可以反映骨髓中粒系细胞和红系细胞所占比例是否在正常范围,表达方式以正常骨髓粒红比值为例,粒:红=2-4:1,有的同学会写成粒红比值1:2-4,这样一来,意义就完全不同了,一般是学生粗心大意和理解错误的结果,必须给予纠正,并说明道理。

  血小板数量的减少、形态的异常,会影响机体止血和凝血的功能,导致机体组织、器官、粘膜容易出血,或出血不止。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和常见白血病等患者的骨髓中一般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血小板减少,或形态异常,检验医师对骨髓中血小板分布情况和形态改变的描述,可为临床医师提供患者出血原因,出血程度分析等参考依据,因此也很重要,要求学生不能省略或遗漏。

  有些血液病可在骨髓中发现特殊异常细胞及病理细胞,如骨髓癌转移、戈谢病、尼曼匹克病等,如在骨髓中发现异常的癌细胞、特殊形态的戈谢细胞及尼曼匹克细胞,对相应的疾病有绝对的诊断意义。因此,写这一条,更重要的是提示警醒我们在观察分析骨髓象时要同时注意仔细观察骨髓中是不是真的存在寄生虫,是不是真的存在特殊异常细胞,不管有没有,都要给临床医师一个明确的回答。

  出现这样的一个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学生识别细胞能力不够,二是没有掌握相关血液病的骨髓象特征,看不出特点,抓不住重点,不知该怎样描述。针对这样的一个问题,笔者便结合相应血液病骨髓象进行认真分析,如典型的缺铁性贫血骨髓象幼红细胞改变特点为,幼红细胞胞体小,胞浆量少,胞浆边缘不整齐、嗜碱性,中晚幼红细胞核染色质浓缩、深染。同时也加强骨髓细胞形态学改变投影演示、版图描绘、显微镜下指导,提高学生识别骨髓细胞能力及对血液病骨髓象特征掌握程度。

  每一份骨髓检验报告都需要下一个诊断意见,为临床医师提出细胞学诊断意见或可供临床参考的意见。骨髓检查诊断疾病的性质大体上分为明确诊断、符合诊断、提示性诊断和排出性诊断等,不同的血液病应该以不同的方式下不同的诊断,这需要检验人员具有较高的检验技术、较丰富的临床知识、以及将检验结果与临床资料相结合综合分析的能力。对于初学者学生来说,确实有一定困难。如巨幼细胞性贫血、各种白血病,通过骨髓检查可作出明确性诊断,缺铁性贫血只能做出符合性诊断等。但通过反复实验、修改报告,反复讲解相应血液病的诊断要点后,学生可以基本掌握常见血液病的诊断方法。

  常用化学染色有过氧化物酶染色(POX)、特异性酯酶染色(SE)、非特异性酯酶染色(α-NAE)及氟化钠抑制实验,铁染色等。如POX、SE和α-NAE及氟化钠抑制实验对常见急性白血病(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鉴别具备极其重大意义;铁染色,对缺铁性贫血诊断具备极其重大意义等。因此,要求学生在骨髓检验报告单中,做了化学染色的,必须填写化学染色结果。

  涂片制作、染色及镜检:①制作涂片的要求:根据详细情况和BC-3000血细胞分析仪的性能,参照其它较先进检验科室的显微镜检查的血涂片标准做检查。仪器有报警提示: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三系计数异常;三系或二系或一系增加或减少而仪器未报警者(白细胞<2.5×109/L或>30.0×109/L;白细胞分类有异常:小型细胞比率<15%或>45%,大型细胞比率<45%或>75%,中型细胞比率>20%;红细胞<2.0×1012/L或>6.0×1012/L;血红蛋白<70g/L或>170g/L;血小板<60×109/L或>500×109/L;平均红细胞体积<70fl或>105fl);临床医师有镜检要求的;与临床诊断或提示明显不符。②涂片标准:厚薄适宜,头体尾分明,细胞分布均匀,血膜长度占玻片的2/3左右[2]。③血涂片的染色:用瑞氏-吉姆萨复合染液进行染色,染液按叶应妩主编的《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3版的要求配置。④血涂片的镜检:先低倍或高倍镜,观察涂片全貌:染色、涂片合不合格[3],估计白细胞数是否与仪器结果相符,观察外周血细胞大致分布及各类血细胞大致比例,特别要观察涂片尾部有无巨大及异常细胞,选择体尾交界处有核细胞与红细胞不重叠处作为有代表性的油镜区。油镜观察:细胞形态、比例、分类计数。观察白细胞形态是不是正常,有无异型淋巴细胞,有无毒性改变;观察红细胞有无大小不均、淡染区扩大及畸形,观察红细胞内有无异常结构,如卡波环、嗜碱性点彩红细胞、染色质小体、寄生虫等;观察血小板数、形态及聚集性。白细胞分类计数100个,采用“城墙”式移动涂片进行分类,计数各类细胞的比例,观察有无核左移、核右移,有无幼稚细胞、异常细胞[4]。血细胞分析仪血小板计数<20×109/L,仪器计数可信度差,可通过血涂片血小板计数法报告,即血涂片中血小板数(109/L)=计数100个白细胞时血小板的数量/100个白细胞×白细胞数(109/L),(注:白细胞数为血液分析仪的计数结果)[5]。

  实验方法:①用EDTA-K2抗凝以真空采血技术从肘静脉采血2ml,室温放置,于采血后2小时内严格按照仪器操作手册完成检测。②将BC-3000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的1378份标本结果分析,对所有符合涂片检查标准的228份标本进行涂片染色镜检。血涂片用瑞氏-吉姆萨复合染液进行染色,按照标准操作规程于普通双目光学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分析(一定要保证良好的涂片及染色效果)。从各方面仔仔细细地观察:血细胞数量评估;白细胞分类计算与形态;红细胞大小与形态;血小板大小与形态;其它异常,如中毒颗粒、寄生虫等是否与检测结果相符。

  血细胞分析仪的普及,大幅度的提升了全血细胞分析的质量、精密度和效率,但是目前国内使用三分类都是根据白细胞体积大小而分类,不能区分幼稚细胞、嗜酸、嗜碱粒细胞,更不能识别异型淋巴细胞以及中性粒细胞毒性变,甚至将一些小粒细胞当作中间细胞,大淋巴当作粒细胞,大片成簇的血小板当作白细胞[6]。由此可见,血细胞分析仪只能作为全血细胞计数分析的一种过筛手段。当遇到可疑情况,尤其病理条件下其测定的结果并不可靠,需要人工涂片镜检复查,而现今各医院检验科对全血细胞计数异常结果基本不或很少进行人工显微镜复查,此现状引发了不少医疗投诉和事故。分析这类问题出现的原因:工作量大;检验人员缺乏临床知识;部分临床检验工作者对自己使用的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性能没有全面掌握,认为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结果可靠,不需复检;责任心不强等。急性白血病起病

  急,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以高热、出血、肝脾淋巴结肿大和骨关节痛为特点,个别患者仅表现某一方面,部分检验工作者由于对非典型症状缺乏足够的认识,思路狭窄,即便血常规报告异常,仍凭借主观判断,不做涂片镜检,盲目发出报告单,致白血病漏检,所以临床检验工作者应熟悉急性白血病的各种临床表现特点,当血红蛋白、血小板减少,白细胞超越正常参考值,或直方图异常的血标本均应涂片镜检[7],防止各类白血病细胞漏检。各类白血病的诊断主要是根据实验室血液和骨髓象的分析,为得出准确的结果,要求检验工作者必须有高度的责任心,在熟练掌握仪器性能、操作规程的同时,对血细胞分析报告审核时必须做到全面、细心,及时有效地发现异常细胞。目前对全血细胞计数结果的人工复查标准、内容、方法及程序尚无明确规定。全血细胞计数检测结果最终用于临床患者的诊断、治疗、预后监测,或用于受检者健康情况的评估,因此当遇到检测结果异常时,认真进行血涂片镜检,并做综合分析,不仅可复核计数的准确性,还可使多种常见的贫血、白血病、感染性疾病等得到及时、初步甚至明确的诊断。

  综上所述,血涂片镜检是血细胞分析的重要部分,是每一个检验工作者的基本功。目前好多医院不重视血涂片,使好多年轻的检验工作者只认机器,不认细胞,不能更准确的反映患者的真实的情况。检验界很多老前辈都讲到“准确的白细胞分类不能完全脱离显微镜检查”[8]。由此可见,血涂片分析在血常规检验中十分重要。

  骨髓细胞形态学诊断检查是实现血液细胞形态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也是诊断血液病的重要方法, 从骨髓液涂片来观察患者细胞的数量与质量变化, 能反映出血液病病变的情况。对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质量的控制, 能够保证检查结果的准确和有效[1-3]。骨髓细胞形态学质量控制分成检验前、检验中、检验后三个阶段的质量控制, 也可以分成室内与室间的质量控制。受仪器、检测验证的方法、检验人员素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造成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测结果产生较大的差异, 使临床诊断治疗受到不良影响。所以, 骨髓细胞形态学的检验从标本的采集开始, 直到形成最后报告, 全程都要实施质量控制, 这对于临床诊疗工作具备极其重大的作用[4-6]。现报告如下。

  3. 1. 1 人员和设备因素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验需要多学科技术的配合, 要专业人员与高水平的检验技术, 掌握临床和血液学相关知识, 才能做好检验工作。要提高检验人员的水平, 就要培训骨髓细胞形态学相关知识, 建立起人员评价制度, 只有掌握了综合的分析能力, 具备细胞形态学、细胞化学及免疫学等知识与操作技术, 掌握血液病与其他学科相关临床知识, 将理论与临床实践结合在一起, 才能使检验与实践实现有机的结合, 使骨髓细胞形态学的诊断具备客观性与正确性[7-10]。而检验人员一定要经过专业的上岗前培训, 具备中级职称以上水平, 才能担任检验工作。实践检验工作中, 骨髓细胞的制片和染色等操作出现差异, 会产生极大的变化, 使细胞认知难度加大, 需要检验人员具备较多的临床实践经验, 才能准确认知。从标本采集到制作、染色等操作都会直接影响到细胞形态学的检查结果[11-13]。

  3. 1. 2 规范医生报告单 医生在填写骨髓申请单时一定要认真填写, 内容有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临床症状、体征等, 为患者实施细胞形态学检验要结合患者临床资料, 通过临床实践与文献资料等共同参考和印证, 掌握患者更多临床体征与各种检查结果, 如患者是不是真的存在脾功能亢进或骨痛、发热等体征, 这一些都会影响到细胞形态学的诊断结果。对患者实施细胞形态检查时, 临床医生要结合临床诊断各项数据, 掌握导致患者细胞质量与数量发生改变的原因, 减少误诊和漏诊的发生率[14, 15]。

  3. 1. 3 规范检验环节 从骨髓细胞采集直到标本制备, 这一检验过程中的所有操作环节都会影响到细胞形态学的检查结果, 如骨髓细胞如果取材差, 就不具备临床参考价值, 一旦使用并进行报告, 就会出现诊断假象或者做出错误的报告。操作人员要具备熟练操作骨髓穿刺的技术, 可以顺利抽取患者的骨髓, 取出满意的采集标本, 将骨髓液内骨髓小粒和油滴抽出, 经显微镜观察, 不难发现骨髓细胞中中性杆状核和分叶核粒细胞比值明显比外周血大。进行细胞涂片时要注意明显头体尾, 不同患者的骨髓涂片一般在 6~8张, 对外周血片也要同时送去检验[16]。外周血核细胞的分化明显优于骨髓, 所以要注意仔细观察外周血细胞的形态和分类, 尤其对慢粒、贫血等患者的临床诊断, 就要注意仔细观察外周血细胞的形态。在涂片制备时把骨髓液置于血常规管摇匀送检前, 可以再一次进行选择2~4 mg/ml的乙二胺四乙酸二钾进行抗凝处理, 忌用会影响细胞形态观察的草酸盐抗凝剂。

  3. 2. 1 涂片观察 对骨髓涂片的观察要由三步完成, 从肉眼到低镜、油镜, 逐步进行观察。肉眼可见涂膜的大小和厚薄、标本质量等情况;低倍镜观察骨髓增生程度、巨核细胞的数量;通过油镜观察细胞的分布、计数、形态等情况。细胞分类与形态观察要注意, 细胞不能重叠或固缩, 细胞结构要保持清晰可辨, 多处于片尾与体尾的交界区域。观察细胞数量与质量关系, 临床诊断时有的以质量改变为主, 有的以数量改变为主。光镜观察发现不典型细胞, 要观察视野与涂片, 参考临床资料做识别与分析。阅片时要观察涂片细胞与染色背景, 找出各涂片细胞间关系, 结合患者临床资料, 排除细胞性质。

  3. 2. 2 规范骨髓报告 临床医生填写骨髓报告时要注意简明扼要, 突出重点, 这中间还包括骨髓的取材、涂片、染色等内容, 可以分成良、尚可及欠佳三个等级进行评价。对骨髓片细胞比例和形态的描述时, 对明显异常要详细描述。按照患者骨髓象与血象、细胞化学染色等情况, 对患者细胞分类, 确定血液病的实验诊断标准, 规范骨髓细胞形态学的检验报告, 对存在形态学异常要进行形态学描述。报告要结合患者临床资料做出综合的判断, 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参考建议[17, 18]。

  3. 2. 3 学习各学科对血液病诊断的作用 形态学发现细胞的数量与质量发现异常时, 对于患者临床疾病的诊断具备极其重大的作用, 如果异常不能做出肯定诊断, 就要结合其他学科对诊断做必要的补充和印证, 如白血病、贫血等诊断与鉴别都需要组化染色的配合。临床实践检验过程中, 检验人员不能只根据经验进行推测, 一定要综合各项检验报告, 严谨对待。

  3. 3. 1 建立复核制度 细胞形态学检查与确诊都需要临床工作经验, 有些患者病情特殊还需要小组读片讨论, 如有必要需要专家共同会诊, 报告前要由专人复核, 可以有效提升骨髓报告的质量。由经验比较丰富的检验医师对检验报告做复核, 确认检验结果和临床诊断的一致性, 若发现异常就要再次进行观察或重新检验。

  1.1.4 为了仪器安全和抗干扰,仪器应用稳压器最好是净化电源,并连接符合规定标准的专用地线。仪器安装后或每次维修后,必须对仪器的技术性能来测试、校准和评价。ICSH公布了对血细胞分析仪的评价方案,在对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测定方面,要对仪器测试样本的总变异、携带污染率、线性范围、可比性、重复性、准确性进行评价。白细胞计数总变异系数应

  1.1.5 仪器的校准、仪器验收或仪器检修更换零件后或临床使用半年后,一定要进行一次校准。仪器校准是保证检测结果准确与否的关键步骤,须格外的重视。校准用的标准物一是来自本仪器的配套标准物,二是来自新鲜人血(但定值要求直接或间接地溯源至国际标准)。校准时最好使用新鲜血作为校准物,采用间接溯源到国际标准的定值方法:一是在二级标准检测系统(即参考实验室)定值,二是在规范操作的检测系统即在使用配套试剂,用配套标准定时进行仪器校准规范地开室内质控,参加室间质评成绩优良,人员经过培训的仪器上定值,再按推荐校准方法一步一步地校准仪器。

  2.5 受检者生理状态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注意避开由于生理状态引起的各参数的变化造成的偏差是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如每天的早、中、晚的白细胞总数有一定的差别,一般下午较上午高,剧烈运动、情绪激动、严寒、暑热等使白细胞增多;新生儿白细胞总数明显增高;妊娠5个月以上及分娩时白细胞增多;服用某些药物也可干扰白细胞等,所以对非急诊患者应固定时间检查。

  当前血常规检查在医院诊断当中极为常见,可以帮助人们发现身体潜藏的问题以便对其进行及时治疗,但是血常规检查功能还有待改善,因此误诊漏诊的现象还时有出现。缺铁性贫血指的是人体当中铁的需求还有供给方面失去了平衡,体内的铁吸收减少或者丢失过多导致红细胞内部缺铁而出现的贫血现象;而地中海贫血则是一种遗传性疾病,这类贫血患者会导致存在有异常血红蛋白的红细胞变形性会降低进而时寿命减少,对人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1]。其中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是使用精确度更高的血液分析仪,对人们体内红细胞进行定量以及测量,是测定红细胞体异质性的重要参数,在血常规当中有着突出意义。对于缺铁性贫血诊断中红细胞平均体积以及RDW均有着极高的临床价值。笔者所在医院使用RDW对缺铁性贫血以及地中海贫血做鉴别诊断,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选取2010-2012年于笔者所在医院做血常规检测的150份病理报告,其中检测结果分别为正常、缺铁性贫血以及轻型地中海贫血,各50份。本次研究报告病例对象中,男80例,女70例;年龄18~66岁,平均33.6岁。设缺铁性贫血报告为A组,轻型地中海贫血报告为B组,正常报告为C组。三组报告病例对象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RDW正常参考数值为10.5%~14.5%;以MCV以及RDW作为本次研究的分类法,具体如下:缺铁性贫血参考数值为MCV不超过79 fl,RDW数值超过14.5%;地中海贫血参考数值为MCV不超过79 fl,RDW数值不允许超出14.5%。以MCV、MCHC以及MCH办法来进行分类,具体如下:缺铁性贫血参考数值为MCV不超过79 fl,MCHC数值每升不超过300 g,MCH数值不超过28 pq;地中海贫血参考数值为MCV不超过79 fl,MCHC数值每升不低于300 g,MCH数值不超过28 pq。

  在临床上,为诊断患者出没出现有贫血症状,对其进行血常规检测是必需的程序,而其中红细胞检测则是最重要的辅助检查手段。随着时下人们生活习惯以及饮食结构的变化,贫血症状已经是越来越常见的一种症状,导致人们出现贫血现象的因素有多种,而每一位贫血患者本身的病理机制也并不一致,所以患者接受检查之后各项红细胞检验测试参数也会在一些范围内出现波动。正常的情况下红细胞的生理过程主要如下:从最开始的原始细胞,进化到成熟的最终形态的红细胞,要经历最少4次分裂且有16个成熟的红细胞生成,在这个分裂过程中,细胞核以及细胞浆都一定会出现显著的变化。细胞核的变化最常见的表现就是DNA出现多次的复制,在复制过程中也使得细胞分裂在不断进行,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如果缺乏造血物质,则会使得细胞分裂出现显著的降低,还会使得成熟的红细胞出现变形,最终会使细胞的体积变大,由于这种细胞而导致出现的贫血症状,俗称大细胞性贫血;细胞浆的变化在于血红蛋白会不断合成,在这个合成的过程中需要珠蛋白、卟啉以及铁这三种不可或缺的因素,如果上述因素缺乏任何一种就会使得血红蛋白合成效率出现显而易见地下降,细胞充盈性降低进而出现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2]。

  从病因学的角度来看,本次研究无论缺铁性贫血或者是地中海贫血,都是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的类型。患者出现缺铁性贫血是因为在血红蛋白合成过程中缺少铁这一个重要的因素,最终使得血红蛋白在合成方面大幅度下降,红细胞充盈度不足而出现的相关症状。除此之外铁元素的供应状态并不稳定,所以患者本身缺铁程度也不会长时间保持,会呈现一直在变化的情况,而红细胞充盈程度也因此有所变化,红细胞体积大小并不一致;地中海贫血轻型重要的因素是遗传,该病属于珠蛋白合成障碍性疾病,导致患者出现地中海贫血的重要的因素是珠蛋白基因缺陷,将其他因素均完全排除之后就能发现地中海贫血患者有以下表现:其血红蛋白合成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有所减少,但是减少的数量却有恒定的表现,这也就是说红细胞本身充盈程度的减少相对来说是保持恒定的,虽然地中海贫血患者的红细胞表现一般来说比较小,但是红细胞本身大小相对来说却是保持一致的。

  1.2 标本的制备。(1)血涂片的制备取全血(或末梢血)10ul左右制成长短、厚薄适宜的血涂片,且头、体、尾要分明,如血滴过大或过小将影响涂片制作的质量,给检验过程中细胞形态的识别带来非常大的影响。温度低或湿度大时可将血涂片在空中来回晃动,促使血涂片尽快干燥。此过程切忌用火烘干,否则细胞固缩变形,影响细胞形态质量。(2)骨髓涂片的制备由临床医生抽取骨髓液0.2~1.0ml(约0.5ml)之间,不宜少于0.2ml,因为抽取量少除难于撑握外,还不易抽取到骨髓小粒和巨核细胞,而达不到细胞学检验的要求;相反,抽取量较大时也易造成骨髓液的稀释而不符合检验要求。将骨髓液置于清洁玻片的一端,使玻片倾斜15度角,让骨髓较稀的部份向下流动,取沉渣的部分制作标准涂片6张备用。如骨髓被外周血稀释,则应重新穿剌,否则各系统各阶段细胞的分类比例将会改变,达不到骨髓细胞分析的目的。如温度低或湿度大时同样可将骨髓片在空中来回晃动,促使骨髓涂片尽快干燥。此过程也切忌用火烘干,否则细胞固缩变形,影响细胞质量。(3)因在18~22℃的环境下,粒细胞形态会有变化,故制作涂片一定要及时。(4)严格标本管理待血片或骨髓片充分干燥后,及时用铅笔在血膜或骨髓的头部注明患者信息,包括患者姓名、B(血片)或M(骨髓)字样,严防患者之间的标本出现差错,产生严重的医疗差错,这是保证检验质量的必要的前提。(5)血片或骨髓片应及时染色,因新鲜血片或骨髓片易着色,标本久置后染色效果欠佳,充分保证标本的染色质量,便于细胞形态的辩认。

  1.3 统一标本染色方法。标准提倡使用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推荐的瑞氏或瑞-姬氏标准染色法;严格按标准化程序进行染色;此染色过程可在显微镜低倍镜下边观察边染色,染色结果以低倍镜下观察细胞核为酒红色,胞浆鲜艳为准,保证标本的染色为最佳状态。这样既可充分保证标本染色的质量,又不至于因染色而造成标本的浪费。1.4 制定规范的技术。操作规程(SOP)包括采取(骨髓、血液)样本、制作涂片,瑞-姬染色、各种组化染色,以及其他各种血液细胞形态学检验的操作标准,给初学者及经验较差者学习上的帮助。在检验过程中要杜绝不合格血涂片或骨髓涂片的产生,做到制片、染色液配制和染色方法的标准化,逐步做到细胞形态辨认上的标准统一。

  2.1 细胞形态学检查应由经验比较丰富,具有细胞形态识别和判断能力的工作人员进行,严格按照各系统、各阶段细胞形态学特征进行分类,结合临床资料做综合分析,在检验过程中,要不断学习,遇到疑难病例,要多人相互讨论、结合组织化学染色和优势成熟细胞综合判断,必要时向专家请教,不断总结经验,扩大实践和临床知识,保证结果的准确和可靠性。

  3.1 积极参加实验室之间的质量评价。目前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室间质量控制多采用质控标本彩色图片指定细胞识别的方式。通过室间质评,实验室将自己的检验结果和其他实验室结果进行比对,找出差距,进行改进。有利于参加室间质评的各实验室了解血液病知识和提高检查技术,促进形态学检验质量的稳定和提高。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从彩图上指认各种细胞,颇有“纸上谈兵”的味道,仅靠识别单个细胞容易存在片面性和不确定性,还会因概念不清、“细胞名称编码”不确切、答案不标准等必然的联系到质评的结果。

  3.3 建立骨髓细胞形态复核和标本保存制度。(1)骨髓检验申请单和标本应妥善保存,骨髓涂片和外周血涂片检验后都应贴上标签,最好在登记结论的同时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完善病案内容,编号保存备案,以备查证和外送会诊。以便查阅患者资料以及在温习旧片中反复观察和推敲,这是总结经验和自我提高的最好途径。(2)严格骨髓细胞形态复核,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3)加强检验与临床的沟通与交流除了了解骨髓申请单上的患者资料外,尽可能地了解患者更多的临床体征和检查结果,如脾功能亢进、淋巴结肿大,骨痛和发热等体征对于形态学诊断的参考意义均很大。细胞形态学检查中应仔细、全面寻查对于该病例有意义的诊断线索,并了解疾病可能会导致的血液细胞和骨髓细胞数量和质量的改变,尽可能降低漏诊、误诊。(4)建立回访制度加强临床回访,了解检验结果与临床的符合性,以便找出自己不足的地方,不断总结,提升个人。


联络帝迈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