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碱性粒细胞增多?别被机器骗了!

时间: 2024-03-21 14:53:06 |   作者: 全自动凝血分析仪

  血象分析是检验科最常见,也是临床中最基本、最常用的检查。随着具有白细胞五分类的血细胞分析仪的普及,以及仪器的更新换代、功能完善,血象分析结果越来越准确。然而,血细胞分析仪的检测的新方法依然有没办法避免的局限性,因此导致检验项目的假性增高/降低、或者是漏检、误检。因此,审核绝不是仅仅点击鼠标那么简单。

  全方位的思考检验指标与疾病的关系,多维度的审核检验结果正确性,严格遵循复检规则是保证检验结果正确的“三宝”。笔者在血象分析的日常审核工作中发现了一例嗜碱性粒细胞假性增高,现将案例报道如下,以供检验同行参考借鉴。

  嗜碱性粒细胞的绝对值竟然达到了4.15×109/L,第二次复查的结果为4.37×109/L,外周血中出现如此多的嗜碱性粒细胞可是前所未见。观察血细胞分析仪白细胞分类模式DIFF散点图的确可见一团细胞,其位置与嗜碱性粒细胞重合(黄色圈内)。然而在WNB散点图的对应位置并没有显示出嗜碱性粒细胞(黄色圈内)。

  同时反观患者血象结果以及病历并不符合嗜碱性粒细胞相关疾病的特点。因此,我们十分疑惑这群细胞的“真身”为何?

  不出意料,人工形态复检并未曾发现高比例的嗜碱性粒细胞。那么DIFF散点图中性粒细胞左下方的这群细胞是谁呢?

  在显微镜下仔仔细细地观察血涂片,发现血涂片的中性粒细胞明显的分为两种(如下图),一种是形态正常的中性粒细胞,胞质丰富,胞质染粉红色并含有许多细小分布不均匀的淡紫红色颗粒(左图);而另一种中性粒细胞,胞质颜色较淡,胞质内颗粒感明显降低(右图),而这可不就是SS值较小的那群细胞嘛!

  为了进一步确认这群细胞的分类,咱们进行了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染色,中性粒细胞染色呈强阳性,可以断定这两群细胞均为中性粒细胞。机器误将缺颗粒的中性粒细胞分为嗜碱性粒细胞。虽然WNB通道并没检出嗜碱性粒细胞,但是仪器选择了DIFF通道的结果,就这样的一个问题我们也与仪器工程师进行了联系,让他们查找仪器报告此结果的原因。

  中性粒细胞内的颗粒最重要的包含非特异性颗粒与特异性颗粒两类。非特异性颗粒是在细胞的早幼粒阶段形成,是一种含有过氧化物酶的、球形或椭圆形颗粒;特异性颗粒是在中幼粒阶段形成,不含过氧化物酶。非特异性颗粒使中性粒细胞具有杀灭和消化功能,同时非特异性颗粒还能与活性的NADH和NADPH氧化酶产生氧化物和过氧化氢,从而对噬入的微生物起到杀灭和消化作用。过氧化物酶染色能判断中性粒细胞中过氧化物酶的含量,此病例的中的中性粒细胞过氧化物酶强阳性[1]。因此,我们考虑其为特异性颗粒缺失。

  特异性颗粒减少的中性粒细胞多见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髓细胞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骨髓增殖性肿瘤、化疗后等。此病人为首诊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染色体核型未见异常。骨髓涂片检测提示有原始粒细胞以及原幼单核细胞。

  骨髓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为有核细胞中髓系原幼细胞占4.3%,表型异常的原始幼稚单核细胞占25.8%,单核细胞系比例明显增高,成熟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例减低。因此考虑此患者出现中性粒细胞颗粒减少是由于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病态造血引起的。同时患者的外周血涂片中还可看到Pelger-Huёt畸形(如下图),该现象也会减少SS值,使细胞左移。

  嗜碱性粒细胞增多与过敏性疾病、内分泌疾病相关。在骨髓增殖性肿瘤(myeloproliferativeneoplasms,MPN)、慢性髓系白血病的进展期或急变期也可出现嗜碱性粒细胞增多。文献中还报道过急性早幼粒细胞伴嗜碱性粒细胞增多[2]。

  除此之外,嗜碱性粒细胞异常增多也可诊断为独立类型的白血病,即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嗜碱性粒细胞的准确计数对疾病诊断、评估和预后具备极其重大价值。在实际在做的工作中,中性粒细胞中毒性改变、异型淋巴细胞以及不当的抽血等多种因素会导致嗜碱性粒细胞假性增多[3,4]。

  无独有偶,近日临床工作中遇到了一例真性嗜碱性粒细胞增多,患者因痔疮入院。血象示:Bas%4.5%,Bas绝对值0.09×109/L,DIFF和WNB散点图如下:

  可见到DIFF与WNB散点图的嗜碱性粒细胞位置明显出现了一群细胞,镜检也看到了数量较多的嗜碱性粒细胞。

  血象检验依靠细胞计数与分类提供信息,血细胞分类的基础是形态学。虽然仪器越来越精准,但是人工镜检依然是“金标准”,无法替代。同时,在审核结果时,应该注重临床思维的养成,不能仅仅“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在AI发展的今天,检验工作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我们如何体现“人”的价值,那就能操作机器,能利用机器,能够纠正机器,我们绝不能做只会“按电钮”的工具人。

  本文作者在血象分析的审核工作中,巧妙的使用了“互证参数”对发现的DIFF通道的“嗜碱性粒细胞”的“真假性”进行了审视和产生原因的分析。通篇逻辑性强,知识点系统,信息含量高,相信每位阅读者都会有收获,为检验同行,特别是新入行的从事该方面的新手提供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路径。

  [1]张时民,王庚.血象——外周血细胞图谱[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80.

  [2]李佳,王宁宁,李曌博,张帆,岳保红.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伴嗜碱性粒细胞增多1例[J].临床检验杂志,2016,34(9):717-719.

  [3]李宝青,胡方坤,陈新宇.中性粒细胞毒性改变引起血液分析仪计数嗜碱性粒细胞假性升高1例[J].临床检验杂志,2002,20(3):141-141.

  [4]姚丽娟,罗以勤,王力,孙余会,黄凤萍,李丽.血液分析仪散点图在分析嗜碱性粒细胞假性升高中的应用[J].临床输血与检验,2017,19(4):368-371.


联络帝迈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