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细胞分析报告范文

时间: 2023-11-01 05:57:15 |   作者: 全自动凝血分析仪

  随着血细胞分析仪在医院检验科的广泛应用, 大幅度的提升了血细胞检验的质量和效益, 同时也为临床提供了更多的诊断参考指标。但是对于血液分析仪异常报警和血细胞异常形态的鉴别确认, 还需要人工涂片进行显微镜复检来弥补仪器的不足, 以保证血细胞分析报告的准确性[1]。

  1. 1 材料 选取本院2016年1月~2016年10月住院及门诊患者的血细胞分析标本。

  1. 2 仪器与试剂 Sysme-XT1800i全自动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和原装配套试剂;Olympus双目光学显微镜;瑞氏―姬姆萨染液[2, 3]。

  1. 3 方法 对血细胞分析仪自动检验测试后其检测结果中有符合显微镜复检标准的1401份标本制备血涂片, 瑞氏―姬姆萨染色后进行显微镜镜检, 镜检结果与仪器检测结果相比较, 计算出镜检符合率和不符合率。

  1. 4 血胞复检标准 参照文献及本院详细情况, 结合血细胞分析仪的性能特点建立复检标准:①WBC、RBC、HGB、PLT计数无结果;②WBC计数30.0×109/L;

  ③WBC分类无结果或结果异常:淋巴细胞成人>

  60%、儿童>

  70%;单核细胞>

  20%;嗜酸性粒细胞>

  10%;嗜碱性粒细胞>

  10%;④RBC计数6.5×1012/L;⑤PLT

  2. 1 标本复检原因及镜检结果标本复检原因包括 无WBC分类结果、WBC计数异常、WBC分类异常、RBC或HGB异常、PLT异常及其他。1401例复检样本中, 镜检符合率为68.1%(954/1401), 不符合率为31.9%(447/1401)。见表1。

  2. 2 异常细胞类型 1401例复检标本镜检出323例异常细胞, 其中原始细胞38例、幼稚细胞72 例、中晚幼粒细胞13例、中性粒细胞毒性变 124例、异型淋巴细胞11例、晚幼红细胞10例、红细胞形态异常26例、大血小板 8例、血小板聚集 15例及其他异常6例。见表2。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在血细胞分析仪中的应用, 使血细胞分析仪的检测原理逐渐完备、测量参数持续不断的增加、检测水准不断提高, 同时使血常规检测更方便快捷和准确[9-12]。血细胞分析仪是检验科必备的仪器之一, 其检测原理是采用半导体激光流式细胞技术, 分子生物学水平的荧光核酸染色对白细胞进行测定分析, 但血细胞分析仪不能识别异型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的毒性变、各种幼稚细胞和其他异常成分等, 存在一定的假阳性和假阴性结果[13, 14]。手工血涂片显微镜镜检能够准确的通过各类血细胞的特征对其做多元化的分析, 准确分辨各阶段的幼稚细胞及细胞的异常变化(如核左移、中毒颗粒、异型淋巴和大血小板等)[15, 16]。因此实验室一定要制定血细胞复检规则, 对需要复检的标本进行人工显微镜复检, 以减少血液分析中的假阴性和假阳性结果, 为临床疾病的诊断、治疗提供较为可靠的实验室依据。

  本文对血涂片显微镜镜检的结果做多元化的分析发现镜检与仪器的不符合率为31.9%, 其中无WBC分类结果、WBC计数异常、WBC分类异常、RBC或HGB异常、PLT异常的镜检不符合率分别为27.3 %、55.6%、57.2%、33.3%和14.1%。同时在复检标本中发现原始细胞38例、幼稚细胞72 例、中晚幼粒细胞13例、中性粒细胞毒性变124例、异型淋巴细胞11例、晚幼红细胞10例、红细胞形态异常26例、大血小板 8例、血小板聚集 15例及其他异常6例。

  综上所述, 血涂片复检能保证血细胞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弥补血细胞分析仪不能识别细胞异常病变的缺陷, 仪器法和血细胞形态学检查应联合应用, 互相补充, 而不能由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完全取代人工显微镜镜检。

  [1] 彭黎明, 丛玉隆.我国血细胞自动分析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5, 28(9):885-887.

  [2] 丛玉隆, 王昌富, 乐家新.血细胞自动化分析后血涂片复审标准制定的原则与步骤.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8, 31(7):729-732.

  [3] 段素霞, 任丽娟, 朱君娜, 等. Sysme-XT1800i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评价.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1, 29(4):304-305.

  [4] 高丽娟. 血细胞分析仪筛选建立显微镜复检标准及临床价值(附1581例报告). 哈尔滨医药, 2010, 30(4):45.

  [6] 王惠, 王春霞. 血细胞分析仪之显微镜复查的意义. 中国医药指南, 2013(35):370-371.

  [7] 田桂芹, 刘影超, 徐敬东, 等. 探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细胞有异常提示后进行显微镜检查的重要性. 实用医技杂志, 2007(7Z):2728-2729.

  [8] 吴玉凤. 探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结果异常后显微镜检查的重要性. 医药前沿, 2015(34):70-71.

  [9] 罗微, 路艳. 血细胞分析仪显微镜复检标准及临床应用. 中国民康医学, 2014(24):67-68.

  [10] 汤庆丰, 姜志凤, 杨一斐. 血细胞分析仪筛选建立显微镜复检标准及临床价值.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08, 5(6):340-341.

  [11] 张蕾. 显微镜复查在避免血细胞分析仪漏检中的应用.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1, 8(11):1383.

  [12] 乔军军. 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中显微镜复检标准分析.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 2015, 15(71):130-131.

  [13] 朱晓辉, 马洪玉, 朱忠勇. 应用血液学分析仪后显微镜复检标准刍议.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06, 10(3):296-298.

  [14] 孙彦平, 王英辉, 付振艳, 等. 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单核细胞增高筛选建立显微镜复检标准及价值.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09, 13(6):831-832.

  [15] 常明. 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中显微镜复检标准的探讨. 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9):80-82.

  随着科学技术的持续不断的发展,实验仪器在临床实验室的广泛应用,检验科的质量控制已发展成全面质量管理(TQM)[1],管理内容有影响分析结果的全过程和全方面,即是要保证分析前、分析中和分析后的质量控制。检测结果的准确与否,分析后质控即检验报告的确认,至关重要。全血细胞分析采用的是全血标本,对于一些由标本状况引起的误差,只能在分析后利用各参数之间的内在联系来分析原因,纠正误差。笔者收集了数例由各种标本状态导致检测结果产生误差的报告,做多元化的分析研究,以探讨如何加强分析后质控,提高审核结果人员的业务水平,保证结果的准确性。现分析如下。

  1.1资料来源收集自2011年1月――2012年12月间在我所门诊患者、健康体检者的五分类全血细胞分析报告,包括溶血、脂血、黄疸、小红细胞等标本。

  1.2试剂与仪器五分类全血细胞分析检测采用日本Sysmex XT1800i血细胞分析仪进行仔细的检测,试剂为原装进口配套试剂。结果校正采用手工计数法,手工法试剂为自配试剂。

  1.3方法仪器法:用原装配套的校准品定期校准,质控的检测结果均在控后检测标本,所测标本在2h内完成检测。手工法:黄疸、小红细胞标本分别用白细胞和血小板稀释液稀释标本后,充入计数池内进行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脂血标本用等量生理盐水或稀释液洗涤后重测血红蛋白;由抽血引起的溶血标本重新抽血再行检测。

  脂血标本血红蛋白明显升高,与红细胞和压积的比例不符;黄疸标本白细胞计数显著增高,而手工计数结果为正常范围;小红细胞影响血小板极度增高,手工计数结果为正常范围。溶血标本红细胞和压积降低,与血红蛋白比例明显不符。

  医学检验学科近年发展快速,随着自动化仪器不断应用,大幅度的提升了检验工作效率,获得准确、可靠的检验结果依赖于分析前、分析中和分析后的质量控制。目前较多实验室都有完善的分析前和分析中质控制度,对室内、室间质量控制很看重,严格要求标本的采集、运输和储存。而分析后质量控制环节往往较薄弱,导致误差,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如本文所述的三分类全血细胞分析结果,由各种不同标本状况引起的误差,就要我们在确认结果的时候,认真分析,找出误差,采取手工的方法,加以校正。血红蛋白检测采用的是比色法,由于异常血浆蛋白或脂滴均可产生浊度,影响血红蛋白的比色结果[2],所以脂血标本血红蛋白(HGB)升高明显,而红细胞(RBC)和压积(HCT)不变,溶血标本血红蛋白(HGB)不变,而红细胞(RBC)和压积(HCT)明显降低,导致这些参数之间的比例明显不符。严重黄疸标本由于红细胞膜表面脂类异常,红细胞脆性降低,具有抵抗溶血素的作用,RBC不能完全溶解,导致白细胞计数假增高[3]。血小板与红细胞在同一个通道内测量,二者在体积上有明显的差异,仪器设定了特定的阈值,将高于阈值者定于红细胞,反之为血小板。但红细胞群体中的小红细胞或细胞碎片可落在血小板的阈值内,干扰血小板计数结果,使血小板假性升高,这些都是我们在日常工作中最易碰到的。要减少由此引起的误差,就要求我们审核确认结果的人员要对各种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有全面的、系统的了解,以及完善的制度和较强的责任感。利用结果之间各参数的联系,利用LIS系统结合临床资料做分析,加强分析后质控,不断改进实验室的工作,提高检验质量,为临床提供准确、可靠和全面的检验结果。

  [1]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第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11.

  [2]黄爱玲.高脂血对全血细胞分析中血红蛋白含量测定的影响[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9,18(6):56.

  血细胞分析仪具有快速、方便、重复性好、工作效率高等优点,但是由于自身检测原理的限制以及血小板易于粘附、聚集、破坏等特点,血细胞分析仪测定血小板时常常会出现假性减少现象,这是临床经常反映的问题。假性血小板减少如不及时纠正会给临床医生误导,有时会引起医疗纠纷。因此,必须重视和纠正这样的情况。现就血细胞分析仪计数血小板假性减少原因,分析报告如下。

  采血过程影响血小板计数的准确性,采血速度和出血是否顺利是保证血小板数目准确的关键。手指采血时若方法掌握不当,如采血速度慢、出血不畅、挤压采血部位等,都会造成假性血小板减少。静脉经多次穿刺而引起的水肿及皮下出血时,因组织损伤,组织凝血因子混入血液标本中产生肉眼看不见的小凝块,是造成血细胞分析仪计数血小板出现假性减少的常见原因之一,所以对血小板减少患者应注意阅片,必要时重新采血。

  在实际工作中,采取标本后立即进行检测,有时会出现血小板计数假性减少现象。这是由于血小板离体后,其形态立即发生变化,其外膜形成的微小管游离端向外伸展,从而在血小板周围形成丝状伪足,数个这样的血小板伪足相互缠绕,形成血小板可逆聚集体,其体积一般和淋巴细胞大小相似。由于这种血小板不被溶血剂溶解,故而使血小板计数暂时减少,随着时间的延长,这种假性聚集发生一定程度的解聚,所以,为了提高准确性,建议在采血后放置15~20min再测定可得到准确结果。

  自动化的血液分析仪,无论是阻抗法还是光散射法,对于血小板数及形态正常的标本,结果一般比较可靠,但是对于血小板明显减少和/或形态异常者,所得结果误差甚大,有时甚至难以计数。其原因是:这些方法基本上都是依据细胞的大小进行区分和计数的,而正常人的血小板体积相差甚大,可自2fl至20fl以上,其体积分布直方图不是对称的,而是明显地向右延伸,即都存在一定数量的大血小板。在病理情况下,大血小板会更多地增加。由于大部分血液分析仪不能将大血小板与小红细胞等分开,致使许多大血小板被当成红细胞而未计入血小板总数中,从而使血小板计数结果偏低。

  有极少数人的血小板在用EDTA抗凝时,反而会出现血小板聚集,这种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可能与血浆中存在的抗血小板抗体和/或抗心磷脂抗体等自身抗体有关,但无任何病理、生理意义,也与特殊药物使用无关,多发生在肿瘤患者、自身免疫病、肺心病、晚期孕妇、肝病、毒血症等疾病,此现象是其他疾病发生的伴随现象。

  长期使用某些药物如:地高辛、双氢克尿塞、甲基多巴、青霉素等,引起血小板减少;使用促凝药物后如:VK、VK3、止血敏等,当药物过量或某些患者对这类药物较为敏感时,也可发生血小板聚集。这些药源性的血小板减少常要在停药15~20天后可恢复。

  大量的输入血液制品时会引起血小板减少。这种情况多在4~6天后恢复正常;此外,某些患者在输血后一周左右,出现血小板计数明显减少,这是因为患者对外源性血小板抗原产生同种免疫,再次输入相应的血小板后产生血小板特异性抗原―抗体复合物,使输入的血小板受到破坏,也使患者自身血小板破坏,引起血小板的明显降低[1]。

  有些治疗方法对血小板的计数也会产生较大影响如血液经光量子血疗仪照射后,血小板计数明显减少,经电镜观察发现,照射后的血小板形态不完整,形成大量的伪足及血小板碎片[2];此外,肿瘤患者化疗前后血小板数量有显著差异,呈现先低后逐渐增高至化疗前水平。

  高胆固醇和高三酰甘油血症时,血小板聚集性增高,部分患者可以引起假性血小板减少;老年人由于动脉粥样硬化而导致的血管壁粗糙及血液粘稠度较高,出现血小板聚集,部分患者引起假性血小板减少;部分肺部疾病及产妇或待产妇、烧伤患者等均可出现血小板聚集,尤其是慢性肺心病患者,其体内的血小板被激活,使血小板黏附、聚集、稀释等功能增强。

  综上所述,血细胞分析仪计数血小板具有快速、简便、重复性好等优点,然而,血小板易于粘附、聚集、破坏等诸多因素,常常造成血小板计数假性减少,从而给临床准确诊断疾病带来困难。针对此种情况,在实际工作中,要排除一些干扰因素,以便准确测定混有大血小板、血小板聚集等异常血液标本的血小板数,进一步保证异常血液标本中血小板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疗依据。

  [1] 张军力, 高建钢. 现代检验医学临床应用指南[M].第1版. 呼和浩特: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1,1.

  血常规检验是指对血液中白细胞、血小板、红细胞、血红蛋白及相关数据的检测分析。是临床检验工作的重要内容。随着医学的发展,血液常规检查是诊断各种血液病的主要依据,也成为临床工作中重要的其它系统疾病的诊断与鉴别的检验指标[1]。近年来随着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的广泛应用,血常规检验结果质量得到提高,但仍有众多因素影响血常规检验准确度。本文就180例患者血常规检验结果做多元化的分析,现将影响因素分析报告如下。

  1.1 研究对象 随机选自2012年6月至2013年2月180例血常规检验结果资料.其中男98例,女82例,年龄(5-62)岁;住院标本112份(62.22%),门诊标本68份(37.78%);本组资料至分析血常规检验结果准确性,与疾病,性别及年龄分类等无相关性。

  1.2 方法 所选血常规检验结果标本均采用真空采血管(EDTA-K2抗凝剂)采集患者的静脉血液1.8ml,颠倒混匀8次,2小时内检测[2]。采取重复检测2次标本,并与临床诊断相结合分析结果的重复性及准确度。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对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χ±s),以P

  血常规标本重复检测结果对比分析见表1,结果显示白细胞、红细胞及血小板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检测结果与临床诊疗结果具有不符合率19.44%(35/180),分析影响因素有人为因素15例(42.85%),生理因素11例(31.43%),仪器因素5例(14.29%),试剂因素4例(11.43%)。

  3.1 人为因素及对策 ①标本采集运送不规范,标本采集存在标签不规范,容易出现错误采集,引发结果与患者临床诊断不符,甚至导致医疗纠纷;标本采集混匀次数不严格,出现血常规含有小凝集块,影响检验结果;无专人负责,交接不清,存在标本混乱现象;②采集血标本时由于责任心不强,存在抽血速度过慢或注入真空采集管时速度过快,导致标本溶血,影响血常规检测结果;儿科护士存在用针管抽血后为去掉针头直接注入采样管,引起标本溶血;标本凝固或摇匀时动作过剧烈,也可导致血细胞破坏而发生溶血影响结果[3];③标本运送不及时,血常规采集后在2h内运送并检测,但由于护理工做繁忙而延误送检时间;④检验人员责任性差,混匀标本不规范或编号不清,导致标本错误结果。出现以上人为因素影响血常规检测结果可以通过再教育,纠正错误的操作步骤。如不定期抽查及考核护理人员及输送标本的护工,同时结合采集标本和检验人员的责任心进行继续教育,增强工作责任心,减少人为因素影响血常规检验。

  3.2 生理因素及对策 血常规标本的采集受患者性别、年龄、种族、采集时间、吸烟及精神等生理因素影响。白细胞在清晨高于下午,甚至相差1倍;吸烟患者嗜酸性粒细胞数长增高,尤其高低变化具有不同时间性;新生儿白细胞总数有明显增高现象;患者剧烈运动后或心情激动、紧张,可导致血球计数检测结果增加;孕妇易出现生理性贫血导致血红蛋白等降低;因此,在采集患者血常规标本时应注意不同生理状态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同时考虑受生理因素的影响,正确分析检验结果,对于动态观察指标的非急诊患者血常规标本采集最好固定某一时间检查,以尽量减少不同生理状态对检测结果的影响[4]。

  3.3 仪器因素及对策 目前全自动血球分析仪得到普及,具有速度快、准确性高、已于标准化管理。但受检验仪器原理、稀释液、染色剂、试剂有效期及仪器固有因素影响,也出现异常结果。所以决不能依赖仪器而放弃传统手工方法检验血常规并建立复查制度[5]。如在三分类仪器检测血常规时常受溶血及细胞碎片等影响,分类不严格出现血小板、白细胞等异常结果;五分类血球分析仪在检测如有核红细胞等病理细胞时也存在分类不准。在检测血常规受仪器因素的影响时,应及时采取手工显微镜复查及计数等方法,结合复查结果做出准确检验结果报告单。

  由于血常规检验是最基本和最常见的疾病诊疗项目,而且在血样采集、运送及检测过程中易受各种的因素影响。因此,为保证血常规检测结果准确、可靠,减少影响因素,降低错误结果的出现。应加强技术人员责任心培养、规范采集标本和检测操作技术、消除人为等因素所导致的误差,才能提高血常规检验质量。

  [1] 张云霞.血液细胞分析仪检验中的点滴体会[J].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46.

  [2] 叶应妩,王毓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3版[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140-141.

  [3] 高丽娟.血液常规检查的诸多影响因素[J].哈尔滨医药,2011,31(4):275.

  欧洲癌症贫血调查(ECAS)对超过15000名癌症患者进行了历时6个月的贫血发生率的观察,以Hb低于12 g/dl为诊断标准,经证实贫血的总发生率接近40%,处于持续期或复发期的患者贫血发生率为48%,新近诊断的患者贫血发生率为35%,处于缓中的患者贫血发生率为31%。

  1.1 一般资料 我科收治84例肿瘤合并贫血患者,本组肿瘤患者男30 例,女 54 例,平均57岁,包括胃癌28例,宫颈癌18例,非小细胞肺癌16例,乳腺癌16例,卵巢癌6例,所有患者均为治疗前的首次血细胞分析情况。

  胃癌患者初诊时,50%患者存在贫血,25%为轻度贫血,II期胃癌患者40%存在贫血;III期胃癌患者53.3%存在贫血;IV期胃癌患者50%存在贫血。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初诊时,43.7%患者存在贫血7/16,57.1%为轻度贫血4/7。乳腺癌患者初诊时,31.2%患者存在贫血5/16,60%为轻度贫血3/5。宫颈癌及卵巢癌患者初诊时,83.3%患者存在贫血20/24,60%为轻度贫血12/20。约有25%的患者治疗前需输血。

  贫血是肿瘤患者的常见合并症,据统计,大约50%的肿瘤患者发生贫血[2],而在晚期肿瘤及接受放疗或化疗的患者中,贫血的发生率则高达90%。黄晓东等[3]分析的829例鼻咽癌患者贫血占30.4%,χ2检验结果显示放疗前贫血与分期有显著相关(P

  3.1 恶性肿瘤发生贫血的机制 不同系统肿瘤以及病情早晚其发生贫血的机制可能不同。多数情况下肿瘤相关性贫血是低增生性、正常红细胞、正色素的、血清铁和转铁蛋白饱和度降低,而血清铁蛋白正常或升高。经研究表明,①免疫或炎症系统的激活以及诸如肿瘤坏死因子(TNF)、白介素-1和干扰素等细胞因子的释放也参与肿瘤相关性贫血的发生。这些细胞因子导致分泌减少,铁利用障碍,并可能使红细胞生存时间缩短,而红细胞的生成不足以代偿红细胞生存时间的缩短;②恶性肿瘤的骨髓浸润,肿瘤相关性骨髓破坏、肿瘤相关性骨髓纤维化:此类贫血往往有血小板的减少伴或不伴白细胞的增加。可能的机制是:肿瘤细胞恶性增殖使正常细胞减少,导致贫血及血小板减少;肿瘤细胞破坏正常的造血组织,控制未成熟细胞释放的屏障;肿瘤侵犯骨髓,破坏造血细胞,抑制红细胞的生长;③肿瘤相关性造血抑制因子及 EPO 血浆水平降低和 EPO 功能抑制;有报道乳腺癌患者体内存在EPO抗体,致使EPO减少而引起获得性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肾癌可诱发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肿瘤患者体内存在抑制EPO生理效应的物质,从而降低了EPO应用的效价;④肿瘤所致失血及营养:肿瘤本身导致出血,如胃肠道肿瘤破溃出血,造成失血性贫血;恶性肿瘤发生前消化道有慢性炎症或溃疡引起铁的慢性丢失、叶酸及维生素B12吸收不良有关,进食障碍引起营养不良,同时肿瘤生长消耗体内的营养物质亦可导致营养不良性贫血。

  3.2 贫血对肿瘤患者的影响 贫血对肿瘤患者影响是多方面的,在症状方面:贫血相关的疲劳,伴随的乏力、气促、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失眠,月经失调等,在呼吸、循环、神经、泌尿、生殖、内分泌等多个系统出现症状,影响着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在治疗方面,贫血致肿瘤组织缺氧,降低其对放/化疗的敏感性。在急性或慢性贫血情况下,HGB减少,降低血液携带氧的能力,结果肿瘤细胞内乏氧,乏氧可以引起基因表达异常,从而活化低氧诱导因子1(HIF 1α),后者可通过基因表达调控细胞代谢和血管生长因子,从而抑制肿瘤细胞凋亡,使耐药基因上调,肿瘤细胞产生耐药,从而影响肿瘤放疗及化疗的疗效,由52个单位发表的贫血(低Hb值)对肿瘤患者治疗结果的影响中明确记载,在膀胱癌、支气管癌、宫颈癌、脑胶质瘤、头颈部肿瘤、前列腺癌治疗中,认为贫血降低疗效的占76.9%(40/52);在预后方面:在很多肿瘤患者中贫血都是肿瘤患者生存的不良预后之一,贫血可显著降低肿瘤患者的总生存率,可增加转移率,而且贫血与期别、一般状况有关。因此有必要在放疗或化疗前、中及后纠正贫血以改善患者生存质量,进一步提高生存率。

  3.3.2 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rhEPO)治疗慢性肾衰性贫血的疗效已众所周知,使90%~95%的贫血患者得以纠正,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并大大减少了异体输血对患者的危害。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开始rhEPO对肿瘤相关性贫血治疗的研究,其中包括肿瘤性贫血及肿瘤化疗或放疗所致贫血 [4]。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2000 U/次,隔天皮下注射1 次,4~6 周后可使红细胞和血红蛋白上升,减轻贫血症状,治疗肿瘤相关性贫血疗效肯定, 治疗后无严重不良反应出现。EPO对于红细胞形成早期的祖细胞有特异性的刺激作用,可促进其增殖及分化,且可以拮抗骨髓对EPO的反应低下,迅速纠正贫血。rhEPO的应用使这种非输血治疗形式促进红细胞生成,减轻患者疲劳感,从而降低输血需要,增加红细胞比积及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但有少部分患者对EPO治疗无效,原因分析:患者合并感染、出血、铁缺乏、溶血、营养不良、叶酸、维生素B12缺乏等等。对难以纠正的贫血患者,进行铁状态评估。铁状态评估指标包括:血清铁蛋白、血清转铁蛋白饱和度等, rHuEPO治疗期间,应该补充足够的铁剂以维持铁状态的以下水平:血清铁蛋白>

  200ng/ml,且血清转铁蛋白饱和度>

  20%。如转铁蛋白饱和度低于 20%,应考虑给予铁剂治疗。当上述指标稳定在正常范围内时,则可以停止补铁。

  综上所述,目前已有大量文献报道了贫血与肿瘤预后的关系,且得到临床医生的认可。因此有效控制和治疗贫血在肿瘤的综合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3] 黄晓东,易俊林,高黎,等.放疗前贫血对鼻咽癌预后的影响.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06,15(2):73-76.

  [4] 谢晓冬,孙静.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在肿瘤相关贫血中的应用.辽宁医学杂志,2002,16(2).

  新生儿败血症是新生儿疾病中重要疾病之一,其发生率占活产婴儿的1‰~10‰。出生体重越轻,发病率越高,极低体重儿可高达164‰,长期住院着者可更高达300‰[1]。病死率为10%~50%[2]。了解新生儿败血症临床特点及发病规律,指导临床工作意义重大,现将我院2004年1月~2008年10月临床诊断新生儿败血症184例分析报告如下。

  据2003年昆明全国新生儿会议制定的《新生儿败血症诊疗方案》临床诊断标准[3],选临床诊断新生儿败血症184例作为研究对象,全部病例均行血常规检查,测定C反应蛋白(CRP)126例,血培养93例。通过对改组病例的病例来源、临床表现、原发感染灶、实验室检查、血培养结果等回顾性分析了解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特点,总结新生儿败血症诊治体会。

  病例结构:184例临床诊断新生儿败血症占同期住院新生儿17.66%(184/1042)。来自农村的166例,占90.22%,城区18例(9.78%)。男107例,女77例。日龄≤3天63例(34.24%),3~10天89例(48.37%),>

  10天32例(17.39%)。足月儿141例(76.63%);早产儿和(或)低出生体重儿43例(23.37%)。治愈96例,治愈率52.17%;好转67例,好转率36.41%;放弃治疗10例(5.43%);死亡6例,死亡率3.26%;转院5例。

  临床表现:体温异常者152例(82.61%),其中发热者130例(70.65%),体温不升者22例(11.96%);体温正常者32例(17.39%)。伴随黄疸者75例(40.76%),发绀31例(16.85%),肝脾肿大14例(7.61%),休克5例(2.72%)。有局部感染灶者139例(75.54%),其中脐部感染者80例(43.48%),皮肤异常者29例(15.76%)。呼吸道感染者38例(20.65%),肠道感染者8例(4.35%),结膜炎1例。并发症: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12例(6.52%),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症4例(2.17%)。合并先天性巨结肠1例,先天性心脏病3例。

  ②C反应蛋白:CRP定性检查126例,83例阳性,43例阴性,阳性率65.87%。

  ③血培养分析:未行血培养91例,血培养93例,培养率50.54%,阴性者32例,阳性者61例,阳性率65.59%,阳性确诊率33.15%。2004年1月~2006年12月临床诊断新生儿败血症119例,未行培养68例,血培养51例,阳性31例,阴性20例,培养率42.86%,阳性率60.78%。2007年1月~2008年10月临床诊断新生儿败血症65例,血培养42例,阳性30例,阴性12例,培养率64.62%,阳性率71.43%。2004年1月~2006年12月新生儿败血症以临床诊断为主,血培养检查相对不足,阳性确诊病例占26.05%,细菌培养率42.86%。2007~2008年10月注重血培养,阳性确诊病例占46.15%,细菌培养率64.62%。

  ④病原菌分布:93例血培养病例中有61例阳性,培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36株,占59.02%,肺炎球菌10株,占16.39%,表皮葡萄球菌4株,占6.56%,乙型链球菌4株,占6.56%,肺炎杆菌2株,占3.28%,绿脓杆菌2株,占3.28%,四联球菌2株,占3.28%,变形杆菌1株,占1.64%。统计结果显示,2007年~2008年10月30例阳性病例中经临床治疗1周后第2次血细菌培养19例,治愈转阴者13例,仍阳性者6例,其中5例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2次培养仍有金葡菌生长者4例,1例转为乙型链球菌败血症;6例中另1例表皮葡萄球菌败血症2次培养仍为表皮葡萄球菌。

  ⑤药敏试验:36株金黄色葡萄球菌药敏结果:头孢曲松钠22株敏感,15株耐药;头孢噻肟钠21株敏感,15株耐药;头孢哌酮钠12株敏感,6株耐药;头孢哌酮舒巴坦钠10株敏感,5株耐药;环丙沙星23株敏感,10株耐药;阿米卡星9株敏感,1株耐药;青霉素11株敏感,25株耐药;氨苄青霉素钠8株敏感,22株耐药;羧苄青霉素钠11株敏感,14株耐药;苯唑西林钠4株敏感,12株耐药。万古霉素9株药敏试验全部敏感。

  10株肺炎球菌药敏结果:头孢曲松钠3株敏感,6株耐药;头孢噻肟钠6株耐药;头孢哌酮钠1株敏感;环丙沙星4株敏感,3株耐药;阿米卡星7株敏感,2株耐药;青霉素3株敏感,4株耐药;氨苄青霉素钠2株敏感,3株耐药;青霉素钠3株敏感,4株耐药;庆大霉素5株敏感,2株耐药;万古霉素7株药敏试验全部敏感。

  临床表现仍是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重要依据。新生儿败血症临床表现往往不典型其表现除了不吃、不动、不哭外,体温异常、局部感染灶(特别是脐部感染)、黄疸和呼吸道感染亦较多见。由于新生儿皮肤等屏障功能差,很容易引起新生儿败血症,所以做好新生儿期脐部、皮肤及呼吸的道护理是预防新生儿败血症发生的重要保证[4]。

  血培养是新生儿败血症确诊的重要依据。近年来随着NICU的发展,静脉留置针、呼吸机和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以及极低出生体重儿存活率的提高,使机会致病菌所致感染有增加趋势[4]。本组资料显示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肺炎球菌等G+菌为主,药敏试验青霉素类普遍耐药。临床诊断新生儿败血症时,要加强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以便确诊并指导临床用药。

  实验室检查在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本组资料显示WBC计数、I/T、CRP与新生儿败血症有较好的相关性。而BPC计数相关性较差,可能与血细胞分析仪本身原理有关。近年来高敏C反应蛋白测定是新生儿感染的适宜指标,具有廉价、快捷、取血少等优点,可作为常规检查项目之一[5]。降钙素(PCT)的测定在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中特异性和敏感性都较高,是多种原因败血症诊断重要指标之一,应结合血培养,CRP,I/T综合判断区别细菌与病毒,区别血培养的真伪,有助于全身性感染的早期诊断。

  降低新生儿败血症发病率重点在农村。本组184例新生儿败血症中来自农村的占90.22%,尽管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经济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是农村育龄妇女及孕妇接受健康教育机会少,接受教育能力不足,缺乏育儿知识,加强农村健康教育,更新育儿护理观念对降低新生儿败血症发病率,降低新生儿死亡率有着积极的意义。

  1 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42.

  2 余加林.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和治疗[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5,20(2):100.

  3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新生儿败血症诊疗方案[J].中华儿科杂志,2003,41(12):897.

  4 薛辛东,李永柏.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16.

  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多个前瞻性随机临床试验荟萃分析显示,血压水平的高低与脑卒中、冠心病等危险性成连续性的和对数线性的正相关关系,收缩压和舒张压每增加20/10 mmHg,心血管疾病的病死率增加1倍。高血压急症(emergency)定义是收缩压或舒张压急剧增高[如收缩压大于200 mmHg和(或)舒张压增高至120~130 mmHg及以上],同时伴有中枢神经系统、心脏或肾脏等靶器官损害。

  1、一般资料全部患者共132例,其中男83例,女49例,年龄38~86岁,平均62岁,有明确高血压病史者94例,发现高血压病史2~32年,平均17年;其中,41例合并有冠心病。全部患者中原发性高血压123例,继发性高血压9例(均为肾性高血压),均属高血压3级患者,危险性分层属高危至非常高危。经过治疗基本痊愈72例,好转38例,一般16例,较差6例。下面将临床治疗分析报告如下。

  2.1.症状可出现头痛、头晕、烦躁不安、精神萎靡、意识障碍、视力障碍、胸痛、气短、呼吸困难、心悸、水肿、少尿、无尿及血尿等症状。

  2.2.体征血压明显增高,心率增快,心律失常,心电图ST-T改变,心脏杂音,第三心音奔马律,双肺湿性音,腹部血管杂音,神经系统体征如肢体肌力、语言表达、定向力改变等。

  包括血细胞分析、尿液检查、肾功能、尿微量蛋白、血糖、血脂、血电解质、心肌酶、肌钙蛋白、心电图、肾脏B超、头颅CT或MRI、胸片、超声心动图、血管超声等。

  1.1.高血压急症的治疗应严密观察,卧床休息,心电监护,血压监护,需在ICU中严密监测(进行动脉内血压监测),静脉给药、控制血压(但并非降至正常水平)。防治并发症,保护脏器功能,稳定病情。降压治疗的目的是通过平均动脉血压的降低来减少对靶器官的损害。

  1.2.了解病史和体格检查以确定高血压危象的病因和诱因,消除诱因,掌握靶器官损害的程度,并排除其他疾患。

  1.3.合理的降压标准和速度。急剧和严重的血压升高是导致高血压危象的最直接原因,所以必须使血压在一定时间内下降,但降压速度不宜过快,要观察药物的作用与保护靶器官,2~6小时内使血压逐步降至160/100 mmHg。

  其原则是降压平缓、避免血压波动,降低血压但非正常水平,以免加重靶器官的损害,导致脑缺血缺氧加剧及心脏、肾脏的进一步损害。

  1.4.注意个体化原则:在高血压的急诊治疗中,降压的治疗应遵循个体化原则,可根据基础疾病、高血压病程、基础血压水平、靶器官损害的情况、升高的速度和幅度、患者的年龄及伴随疾病而制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应根据临床特点,合理有效的应用降压药。要避免降压过快、降压药的剂量宜逐步增加,要观察患者的用药反应,以确定个体的最佳剂量。

  1.5.联合用药:在治疗中可静脉用药和口服降压药配合使用,静脉用药1-2天,根据病情加用口服降压药,以短期内停用静脉给药,嘱患者需要长期抗高血压治疗。

  1.6.药物的选择:选用药物时应注意药理作用机制、药物的作用特点、药物剂量、降压幅度与速度、发挥作用时间、最大作用时间、作用强度、用药途径、对靶器官的血流动力学效应、外周血管阻力的作用及不良反应。常用的药物有硝普钠、乌拉地尔、硝酸酯类、钙拮抗剂等。所选的这些药物应当是作用快、有效、可降低周围血管阻力,不影响心排血量或脑血流量、而不良反应少的降压药物。

  1.7.巩固疗效:当采取紧急降压治疗后,血压降至理想水平时,应继续应用常规降压药物巩固疗效,以保证疗效,避免血压波动。

  根据病情逐步降低血压,降至安全范围,维持150/90 mmHg左右,以稳定病情防止靶器官进一步损害。

  急性肺水肿应用硝普钠或乌拉地尔,与和利尿剂合用。急性冠脉综合征由于心肌急性缺血根据病情应用,β受体阻滞剂或钙拮抗剂治疗。急性主动脉夹层可应用硝普钠和β受体阻滞剂。

  5.1.利尿剂(Frusemide)其作用是排钠、减少细胞外液容量及降低心排血量而使血压下降,具有作用快而强的特点。一般用量为40~120 mg,最大剂量是160 mg。

  5.2.α受体阻滞剂乌拉地尔是选择性的α受体阻滞剂,其特点是降压作用强,起效快,维持时间短,无反射性心率加快的不良反应,对肝肾功能无损害。用法是25 mg稀释于10 ml盐水中,缓慢静推,可重复注射,以后50 mg溶于5%葡萄糖250 ml内静脉滴注。

  5.3.血管扩张剂硝普钠是强有力的血管扩张剂,可松弛血管平滑肌,既扩张动脉又扩张静脉,可降低外周阻力而迅速降压。特点是通过调节点滴速度而使血压控制在预期水平,即刻发挥作用,作用维持短。开始剂量是25μg/min,可增至200~300μg/min,避光静脉滴注。持续点滴不宜超过3天。

  在高血压急诊中,重度动脉血压增高,伴有下列疾病的出现如高血压脑病、脑出血、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急性肺水肿、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性肾功能衰竭、急性主动脉夹层、肾上腺素能危象及子痫,均是高血压急症,由于其病情危重,病情变化快及预后差,因此必须立即监护治疗,保护脏器功能,防治并发症。

  1.1一般资料从我院2010年10月――2013年2月接收的在血液透析中心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10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其中男60例,女40例,所有患者年龄在20-65岁之间,平均年龄是38.3±2.7岁。对于患者的纳入标准是:①患者的透析时间均超过了3个月,并每2周进行2次血液透析,情况较稳定;②患者能读懂相关的问卷调查,且神志清醒,无影响本次研究的不良精神疾病;③所有患者在近期均未进行相关的手术与放疗,对于近期有急性感染者,且有慢性肝炎、结核及消化性溃疡、肿瘤症患者不能纳入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与实验组各5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知识层面、家庭收入、疾病史等方面均无较明显的差异(P

  1.2.1对照组在护理期间,50例对照组的患者实行常规护理的方法进行护理。

  1.2.2实验组实验组的50例患者,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时,在对其进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其营养护理。主要的护理方法如下:①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时,积极的向患者宣传有关的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给患者讲解营养不良对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不良影响,提高患者对自身营养状况的重视度。同时,护理人员还可以针对每位患者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健康教育,实行个性化的护理方案;②加强膳食营养:在患者饮食方面,护理人员首先要保证患者的每日蛋白质的补充值为1.2-1.4g/kg,引导患者在饮食时多吃一下富有优质蛋白和植物蛋白的物质,如牛奶、花生、鱼、鸡蛋、肉、豆制品等;其次,加强对患者的热量补充,由于每位稳定的血液透析患者在休息时所需的热量为140kj/kg左右,因此,护理人员就要保证患者在饮食时有效摄入富含热量的食品,如富含糖类与脂肪的食品,但也不能摄入太多,保持适量;最后,护理人员加强患者的维生素与相应的微量元素的补充,引导患者食用谷类、干果、新鲜蔬菜与水果类食物等[1]。③个性化干预:由于每位患者的饮食习惯、透析情况、年龄、消化功能等方面是各不相同的,因此,护理人员要根据每一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营养护理。同时,患者的文化程度不同,对原有病史的了解情况也不尽相同,这时,护理人员就要有效迎合患者的需求,细致、简洁的讲解一些有关这方面的知识,让患者能够真正认识自己的病情和自身的营养状况,增强自我的管理意识。

  1.3.1营养不良炎症评分(MIS)在这里包括了对患者的病史、体重指数、体检与实验室检查四个项目,共有10项评分指标。其中每项评分和总分都在0-30之间,数据越小,营养状况越好。

  1.3.2血液生化指标护理人员在患者透析当日空腹取其3ml血液,运用全自动的生化仪对患者的血浆白蛋白、肌酐进行仔细的检测,并采用全自动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检测患者的血红蛋白。

  1.3.3生活质量评价采用生活质量表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相应的评价。包括了生理机能、躯体疼痛、生理职能、一般健康状况、社会功能、精力、情感职能及心理健康8个项目,且前四个属于徐提健康总评,后四个为心理健康总评。每项评分在0-100分之间,分值越大,表示患者的生活品质越好[2]。在评估前,护理人员要给相应的患者发放SF―36量表,然后进行相应的问卷调查。

  1.4统计学方法本组数据应用SPSS13.0的统计软件来进行统计及处理。以χ±s来表示数据,以t检验应用于计量资料,以X2检验应用于计数资料,并采用q检验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且P

  2.1两组患者营养状况比较经过对实验组50例患者进行半年的营养护理后,两组患者在营养状况方面的比较,见表1。

  从表1可知,实验组的患者在营养不良炎症的评分上明显降低了,具有明显差异,且P

  2.2两组患者生活品质比较进过对实验组患者半年的营养护理,实验组患者在心理健康总评与躯体健康总评较对照组有明显的升高,且P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由于治疗的长期性与治疗过程中的相关疼痛,致使其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有很大的压力,而患者发生营养不良状况就是进行该治疗最常见的一种并发症之一[3]。因此,在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住院期间,护理人员必须加强对其的相关营养护理,尽早的促使患者恢复健康。

  在本次研究中,护理人员对实验组的患者实行半年的营养护理以后,患者的营养不良炎症明显降低,且生活品质得到了明显的提高。综上所述,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在住院期间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行个性化的营养护理,有助于患者的生活质量的提高,效果明显,值得在临床护理上推广与应用。参考文献

  [1]谢巧玲,王文龙,李云生,程勇军,林华志.营养护理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活品质影响的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24):2214-2217.

  [2]仲君萍.认知行为干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活品质的影响研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2011,3(28):53-58.


联络帝迈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