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HCT对凝血功能的影响及处理

时间: 2024-03-28 23:50:19 |   作者: 产品中心

  日常检验工作中,凝血功能大多数都用在判断病人有无出血或血栓情况,是血栓诊断、术前、口服抗凝剂监测很有效的重要指标。其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将影响临床的诊断和治疗。遇见异常结果时,作为检验人需要辨别异常影响因素并发出准确的检验报告是很重要的,所以,面对异常结果,首先查看该标本状态,比如是否有凝块,是否溶血、黄疸之类。在排除以上因素之后,我们进一步根据其他检验结果来综合判断。

  患者,男,66岁,于12月19日下午3点左右因脑血管意外入我院急诊卒中中心。

  我们知道,凝血功能大多数都用在初步评估患者出血风险,正常的情况下,PT、APTT延长,临床会注意患者出血风险。

  但是该患者APTT却明显延长,我们第一步怀疑该患者标本中是否有使用抗凝药物?凝血因子活性下降?感染?我们在离心标本前观察过标本情况,无凝固,采血量符合规定标准;并且仪器当日质控正常,运行正常。

  进一步打电话和临床沟通,护士说该患者采血顺利,并且患者无出血倾向。此时,我们通过注意到该患者发出的血常规报告,我们得知了该患者血常规指标血细胞比容HCT很高,0.74 。

  该患者的HCT明显超过正常范围上限,根据《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4版)》[1],血栓与止血检验标本使用枸橼酸钠抗凝。

  枸橼酸钠抗凝的原理,枸橼酸钠与血浆中的钙离子(凝血因子IV)形成螯合物,降低钙离子浓度,阻止离体血液发生凝固,从而行使其抗凝作用。

  抗凝剂相对过多,枸橼酸钠与试剂中的钙离子结合成可溶性螯合物。且过多的液态抗凝剂起到稀释作用。[2]本案例中,该患者的红细胞压积明显高于正常范围上限,相同采血量下,患者的血浆量就明显少于正常,此时抗凝管中,枸橼酸钠与血浆中的钙离子结合后,仍然有多余的枸橼酸钠抗凝剂,而由于多余抗凝剂的影响,将会导致凝血功能假性异常结果。

  查阅资料:根据《血浆凝固实验血液标本采集及处理指南》[3]中提到,当HCT55%时,需要对患者血液标本中枸橼酸盐的浓度进行调节。根据校准公式:抗凝剂(mL)=(100 - Hct)×应采血液量(mL)× 0.00185 计算实际需要用的抗凝剂的量。

  因为我们所用枸橼酸钠采血管是2mL 规格,其抗凝剂为0.2mL(200uL),再将此患者HCT带入该公式,得知实际应该用的抗凝剂的量为0.0962 mL(约为96uL)。

  因此,我们将规格2 mL(抗凝比例1:9,抗凝剂200uL)的抗凝管中用加样枪吸取了多余的104uL枸橼酸钠,在取得家属及临床主管医生的同意下,用此含有96uL的抗凝管到临床重新采集该患者的标本。重新检测,结果如下:APTT基本回到正常状态范围。

  凝血功能所用采血管里面添加的是枸橼酸钠抗凝剂,其与血量比例为1 : 9 。当HCT过高时,血浆量相对减少,若不进行换算,直接采血,会导致抗凝剂相对过量,APTT就会出现假性延长。

  所以在对标本进行凝血功能相关检测的时候,除了观察标本前后状态,HCT这个指标也不可以忽视。只有发出精准的报告,才能为临床提供对应的诊断依据。

  血浆凝固试验是出血与血栓性疾病的重要指标,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影响临床对疾病的评估和监测。卒中患者异常的凝血试验结果会干扰出血风险的评估。

  本文中发现标本离心后血浆量减少,根据红细胞压积,推断PT和APTT延长由于抗凝剂与血液比例不适引起异常检验结果的同时,与临床及时做沟通,严格按标本采集要求对抗凝剂量进行计算,辅助临床重新采集标本复检,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2]程红革,李金万等.凝血试验分析前影响因素及其标准化[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0.31(3):298-301


联络帝迈
返回
顶部